|
| | 如果說:雪萊和拜倫是「浪漫之父」,那麼瑪莉雪萊,就是「科幻之母」。【世界日報╱陳漢平】 |
|
|
| |
| | 當「好萊塢」遇到「矽谷」,會迸發出什麼樣的火花呢?最直接的一種火花,就是製作出許多科幻電影。
好萊塢的科幻電影,使電影公司能夠與科技接軌,與財富接軌,與世界接軌,並且與青少年接軌。
青少年中,特別是男生,對科幻作品往往有一種狂熱。他們認為幽浮、外星人和時光旅行,基本上是生活的常態。雷射槍和通訊器,更是防身必備的裝備。他們在數秒鐘之內,就可以輕易擊斃好幾十個來襲的外星怪物。
女生們則不一樣,對科幻作品反應比較冷淡,她們比較感到興趣的,是好萊塢的浪漫愛情電影。
在文學作品方面,她們最熱衷的,是像雪萊和拜倫所寫的浪漫情詩。
二百年前的雪萊和拜倫,雖然能夠寫出浪漫的情詩,令女性為之傾倒,但是他們身為男性,居然未能創作出優秀的科幻傑作,令後代的少男們拍案稱奇,擊掌稱快,不能不說是一件美中不足,令人遺憾的事。
相反的,雪萊的太太,瑪莉雪萊,卻反而成為科幻小說的先驅。後世許多腦子裡充滿著科幻的男士們,在跌破了眼鏡之餘,不免會脫口說:「不會吧?」
瑪莉雪萊的科幻傑作,是傳世聞名的「富蘭肯斯坦」,一般翻譯作「科學怪人」。
如果說:雪萊和拜倫是「浪漫之父」,那麼瑪莉雪萊,就是「科幻之母」。
嚴格說來,假如「科學怪人」所指的是小說中那個被製造出來的怪物,那麼「富蘭肯斯坦」其實並不是那個「科學怪人」的名字。
即使在歐美社會,很多人在萬聖節看到那個怪物,仍然會誤將它稱為「富蘭肯斯坦」。
其實「富蘭肯斯坦」,應該是創造出怪物的那位科學家或醫生的名字。
當然,那位科學家本身,也真是夠怪了,如果有人要稱呼那位科學家為「科學怪人」,別人大概也不會表示反對。
瑪莉雪萊當年的創作過程,也相當戲劇化。
當年,瑪莉雪萊和詩人雪萊,只有二十歲左右,他們到瑞士的湖畔,去探訪詩人拜倫。他們並且帶著瑪莉的妹妹克萊兒,當時是拜倫的女朋友。在場的還有一位拜倫的私人醫師,五個人都是二十歲上下。
那年夏天,終日陰雨綿綿,幾個人被困在湖畔的別墅內,每天無事可做,一起講恐怖故事作為消遣。
這時,詩人拜倫提出了一個建議,不如大家比賽寫恐怖小說,看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,創作出一篇最嚇人、最震驚人心的恐怖小說。
不用說,瑪莉雪萊雖然並不是幾個人之中,最缺德的作家,但是當時她卻一枝獨秀,創作出了一篇最嚇人的小說,並且首開先河,成為一篇史無前例的「科幻小說」。
那麼,「富蘭肯斯坦」這個名字,究竟是怎麼取出來的呢?
有人說「富蘭肯斯坦」是德國的一個姓氏,和德國一個城市的名字,並且也是德國一個城堡的名字。
甚至還有人說,瑪莉雪萊曾經到過那個城堡,並且在那裡聽了一場演講,講的是有人用電流進行人體醫學實驗的事。
這項傳聞,聽來可信度並不高,比較像是觀光景點的穿鑿附會之說。
我比較相信「富蘭肯斯坦」這個名字,是瑪莉雪萊自己憑空創造出來的。
並且我認為,瑪莉雪萊創造這個名字的時候,很可能是故意要影射美國的「富蘭克林」。
因為富蘭克林在風雨中放風箏而發現了「電」,而「富蘭肯斯坦」也是運用雷電的力量,來製造「科學怪人」。
富蘭克林在美國開國之初,經常前往英國進行交涉,也曾經長期居住在巴黎,活躍在巴黎的社交和仕女圈中,一方面爭取法國政府的支持,另一方面也增加自己的生活情趣。
只可惜當年「愛因斯坦」還沒有出生,要不然「富蘭克林」和「愛因斯坦」合在一起,中間稍作簡化,豈不就成為「富蘭肯斯坦」了嗎?
從瑪莉雪萊的「科學怪人」,到現在只經過了二百年,而科幻小說、電影和遊戲,已經大放異彩,其進步的程度,是當年難以想像的。
在另一方面,科學本身的發展,更是一日千里。
尤其是近年來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的興起,真正的「科學怪人」,如今已經呼之欲出了,這恐怕就連當年的瑪莉雪萊,和小說中的科學家「富蘭肯斯坦」,都會感到望塵莫及吧?
【2007-06-27 世界日報 副刊】
|
| |
| |
|
|
| |
| 陳漢平,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,並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 UCLA 電腦博士學位,為傑出電腦科學家,及矽谷成功創業者。
閒暇之餘愛好寫作,科學是他的專業,文學是他的嗜好。
| |
|